找到相关内容754篇,用时2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如本法师答:带业往生净土者,是否以后不受果报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往生净土后不是意味有债不必还,犯杀盗淫妄不受,若如此观念是邪见错误的;往生到极乐净土,是因为净土环境好(庄严),师资阵容、同参道友殊胜(正庄严),在彼极乐净土好修行 ,其道心永不退转(梵语avinivartaniya),直至成佛,或随其本愿修短自在(住在极乐净土长短可随心所欲),若一旦证成果位,你亦可倒驾慈航还入娑婆度化有情,是这种立场与动机而带业往生的,并不是成佛后或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1034412918.html
  • 世界佛教论坛《佛教与环保》分论坛率先论道灵山

      3月29日,复旦大学宗教学系主任王雷泉教授率领复旦大学禅学会30余名会员在无锡灵山就《佛教与环保》论题展开了深度的探讨,这是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十六个分论坛最先开论的分坛。   王雷泉教授认为,人类所面对的地球,环境日益恶化、资源日益匮乏。根据佛教哲学,境由心造,人类所面对的世界,由人类的共业所造成。因此,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,必须从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开始。在这一方面,佛教无疑能为当代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4/08293922215.html
  • 世界佛教论坛《佛教与环保》分论坛率先论道灵山

      3月29日,复旦大学宗教学系主任王雷泉教授率领复旦大学禅学会30余名会员在无锡灵山就《佛教与环保》论题展开了深度的探讨,这是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十六个分论坛最先开论的分坛。   王雷泉教授认为,人类所面对的地球,环境日益恶化、资源日益匮乏。根据佛教哲学,境由心造,人类所面对的世界,由人类的共业所造成。因此,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,必须从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开始。在这一方面,佛教无疑能为当代...

    佚名

    |灵山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4/08080922503.html
  • 八正道的普世积极作用

    佛教徒两千年来一直着力的重心所在。佛教称“世间苦”,但佛法修行实践者又肩负着净化世间、建设人间净土这一神圣使命。  为了实践这一使命,我们应首先强化佛教有关业力、、正理论的研究和阐述。  佛教在其庞大精密的理论体系中,对生命和环境的有关论述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。佛教认为,任何生命——精神体都有其相应的环境——世界。这个环境世界不是命定的,不是神授的,而是根据自己的“业力”——行为活动而招致的“...

    愿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04639337.html
  • 善待自然

    满足人类最大限度的需求。  在东方传统文化中,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。儒家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,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生活的真正享受,将人与自然的感应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。  佛教更进一步提出了“正不二”的思想。所谓“正”,即和正。佛教将人类称为正,将我们生存的世界称为。正是息息相关的,败坏了,正则无以生存。佛教认为,世界是缘起的,它的存在和毁灭是来自条件的成败,来自因缘的...

    济 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94253671.html
  • 佛教中的生态智慧

    ldquo;无情”,而轻视它们甚至滥用和浪费它们。佛教把我们由于过去世之业因而感得的有情之身心生命称为“正”,把国土世间等无情众生称为“”。佛教认为,外在的环境乃是有情众生“共业”所感之果,也就是说,“”的好坏,是由有情众生来决定的。如果有情众生都心存善念、勤行善业,则&ldquo...

    释宗舜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63954619.html
  • 观像念佛之概要

    十六观中又有,正,假观,真观,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中下品之分:  第一日观—向西方观日,先使心定于四方之法--假观   第二水观—先观水,由水观冰,由冰观琉璃,此为地观之前方便--假观   第三地观—由琉璃一转而观极乐之土地   第四树观  第五池观  第六总想观—又名宝楼观  第七华座观—此观阿弥陀佛所坐之华座为但属佛之特别依赖故与前六观稍异  三至七为真观  第八像观— 欲观阿弥陀身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42264756.html
  • 宗舜法师:积极借鉴佛教中的生态智慧

    ldquo;无情”,而轻视它们,甚至滥用和浪费它们。佛教把我们由于过去世之业因而感得的有情之身心生命称为“正”,把国土世间等无情众生称为“”。佛教认为,外在的环境乃是有情众生“共业”所感之果,也就是说,“”的好坏,是由有情众生来决定的。如果有情众生都心存善念、勤行善业,则&ldquo...

    宗舜法师

    五明研究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7122987820.html
  • 永嘉大师说境界

    相应,则讥毁赞誉,何忧何喜?身与空相应,则刀割香涂,何苦何乐?与空相应,则施与劫夺,何得何失?”因为,声闻缘觉是真正证到“空”性的人,他们是能够做到这样的人,对比我们自己,一看就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。 接着,永嘉大师又把菩萨的境界描述出来了:“心与空不空相应,则爱见都忘,慈悲普救。身与空不空相应,则内同枯木,外现威仪。与空不空相应,则永绝贪求...

    明一法师

    禅宗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9/15344490951.html
  • 昌臻法师:怎样看待命相、风水和鬼神问题?

    身"、"果报身",就是来受善恶果报的。果报分正。正包括相貌好丑、寿命长短、富贵贫贱等。包括家庭环境、眷属子女、生活享用等。正有福,必定丰富圆满;正无福,必定贫苦恶劣。随正转,所以说"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"(果报)。今生的亿万富翁是前生大种布施因获得的。今生多病、短命,是种杀业得来的。都是自因自果,自作自受。明白这个...

    昌臻法师

    命运|命相|鬼神|风水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6052017750.html